网上有关“矿床勘查类型的概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矿床勘查类型的概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矿床勘查类型是指在矿体地质研究和总结以往矿床勘查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矿床的主要地质特点及其对勘查工作的影响 ( 即勘查的难易程度) ,将相似特点的矿床加以理论综合与概括而划分的类型。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大规模的矿床勘查工作刚刚开始,当时主要借鉴前苏联20 世纪 50 年代对有关矿床的勘查类型分类。我国于 1959 ~ 1962 年陆续制定了矿床的勘查类型,将有色金属 ( 铜、铅锌、钨、锡、钼) 矿床分为 4 类,铝土矿分为 4 类,铁矿分为 5 类等。1980 年以来,地质矿产部及各有关工业部门 ( 冶金部、化工部及建材部等)在广泛调研和进一步总结我国矿床勘查、矿山生产建设和矿石加工利用的经验基础上,对各矿种的勘查类型进行了新的划分,如铁矿床、硫铁矿床的勘查类型分为 4 类,铜矿床、磷矿床的勘查类型分为 5 类等。2002 年实行的新的固体矿产勘查规范将矿床勘查类型分为 3 类,并允许有过渡类型存在。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勘查规范的沿革
一、一般工业指标
温石棉矿床工业类型分为镁质碳酸盐岩型和镁质超基性岩型两类:镁质碳酸盐岩型矿床的围岩多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此类矿床规模小,品位较贫,例如,辽宁金州、河北涞源等石棉矿属于此类型;镁质超基性岩型矿床成矿母岩为富镁质和镁铁质超基性岩,多为斜方橄榄岩、橄榄岩等,此类矿床一般规模大,品位较富,纤维质量好,例如,青海茫崖、四川石棉等石棉矿属于此类型。
按照《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对温石棉矿的一般工业指标(见表17-10)。
表17-10 温石棉矿一般工业指标
注:对某些石棉纤维性能好,具备短纤维湿纺工艺利用性能的,其工业指标按矿床实际情况确定。
二、矿床勘探类型的划分及依据
石棉的地质勘查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查明矿体的形态、产状以及沿走向、倾向的变化;对矿石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物理化学性能、品位、类型及可选性等进行综合研究;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还必须进行相应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最后根据勘探工程对矿床的控制程度,划分不同的储量级别,计算其储量。在评价石棉矿床时,含棉率(品位)及纤维长度是主要因素,同时也要注意石棉的物理化学性能特征及有益有害的共伴生矿物,作出矿床综合评价。
1.勘查类型划分依据
(1)矿体规模
1)大型矿床主矿体的延展长度一般大于2000m。
2)中型矿床主矿体的延展长度一般为2000~1000m。
3)小型矿床主矿体的延展长度一般小于1000m。
(2)主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
1)规则-简单的,主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或大的透镜体,边界规则,矿石类型(品种、品级)单一或主要矿石类型(品种)分布规则,不含或少含不连续夹层,夹石率一般小于10%。
2)较规则-中等的,主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边界较规则,主要矿石类型(品种、品级)分布较规则,不连续夹石较多,夹石率一般为10%~30%。
3)不规则-复杂的,主矿体多呈小透镜状或不规则体或矿体群,边界不规则,主要矿石类型(品种、品级)分布不规则,不连续夹石很多,夹石率一般大于30%。
(3)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
1)稳定的,主矿体厚度变化小或变化有规律,厚度变化系数一般小于40%。
2)较稳定的,主矿体厚度变化不大或变化较有规律,厚度变化系数一般为40%~70%。
3)不稳定的,主矿体厚度变化大或变化规律不明显,厚度变化系数一般大于70%。
(4)矿石质量稳定程度
1)稳定的,主矿体矿石品位或其性能的变化小或变化有规律,品位变化系数一般小于40%。
2)较稳定的,主矿体矿石品位或其性能的变化不大或变化较规律,品位变化系数一般为40%~70%。
3)不稳定的,主矿体矿石品位或其性能的变化大或变化规律不明显,品位变化系数一般大于70%。
(5)矿床构造、岩浆岩、岩溶对矿体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1)轻微的,矿体呈单斜或开阔的向、背斜产出,断裂、岩浆岩、岩溶不发育,矿体未受到影响和破坏,或只受到轻微的影响和破坏。
2)中等的,矿体有次一级褶曲或局部褶曲较紧密,断裂、岩浆岩、岩溶较发育,矿体受到影响和破坏。
3)严重的,矿体褶曲紧密复杂,断裂、岩浆岩、岩溶发育,矿体受到强烈的影响和破坏。
2.矿床勘查类型
根据规范,一般划分为三种勘查类型(见表17-11)。
表17-11 石棉矿床勘查类型
三、不同勘查类型勘探工程间距
温石棉矿的勘探手段一般以钻探为主。当地形条件允许时也可采用坑探或坑探与钻探相结合。在钻探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选择性磨损。力求矿心完整、清洁。矿体顶、底板围岩的岩心采取率不低于75%;矿心采取率不低于90%。钻孔直径以满足单个样品的取样质量为原则,镁质超基性岩矿床一般不小于75mm,镁质碳酸盐岩型矿床一般不小于91mm。矿体厚度薄者,宜采用大口径钻探。钻探质量标准,除岩心采取率外,应按照《岩心钻探规程》(1982年)执行。探求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工程间距见表17-12。
表17-12 探求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工程间距单位:m
四、采样、样品加工及分析、测试
1.采样
石棉样品的取样方法有地表刻槽法和钻孔矿心法两种。地表刻槽法取样,按不同矿石类型、含棉贫富情况分别采取。采样时利用连续刻槽法,样槽断面规格为20cm×30cm,样长4~6m。
温石棉矿应根据石棉纤维、颜色、长度、蚀变及变质程度、劈分性及坚固性等外观特征,分别采集未风化的有代表性的原生结构纤维,经显微镜挑选,并经X射线衍射检验的纯净石棉及未挑选的原生纤维各自进行多元素分析。样品数量一般为2~3件。
2.加工
石棉矿石试样加工采用风选工艺流程代替原地质样品和矿山样品加工流程。实行统一的加工流程、加工设备和分级标准。该工艺流程实行加工设备机械化、小型化,与矿山选矿生产的工艺和设备具有相似性,并有利于保护石棉纤维。应保证石棉矿样测试成果在含棉率、纤维质量和纤维分级方面的准确性。
石棉矿石试样地质加工的野外加工和室内加工阶段:
样品野外加工样品加工流程:试样称量和过筛,人工用铁锤将矿石破碎到与质量相应的粒度要求,并进行过筛,使其全部通过规定的粒度控制筛。样品质量大时需进行缩分。用移堆法将试样反复堆锥3~5次,然后将试样压平成饼状,用四分法进行缩分。每次缩分后要称量,两份质量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否则应重新缩分。若第一次采用重份为正样,则第二次缩分后应采用轻份为正样,依次交替选用。缩分后的样品质量应大于等于50kg。
样品室内加工样品室内加工按石棉矿石试样风选工艺流程进行:样品称量使其质量大于等于50kg(矿样被加工后纤维质量应大于等于500g)。一般干燥前后、缩分前后、粗选和精选后的尾矿、粗精矿、布袋回收物、精选和分级各级纤维、被检验纤维等都要称量。
3.分析、测试
多元素分析项目一般为SiO2,TiO2,Al2O3,Fe2O3,FeO,MnO,MgO,CaO,NiO,Na2O,K2O,P2O5,Cr2O3,V2O5,H2O+,F,Cl,CO2,SO3,灼失量等。
温石棉纤维物理性能测试主要测试未风化纤维,适当测试受蚀变影响和风化棉,用于抗拉强度试验的样品,不允许对石棉纤维有折损。测试样品件数按每种类型测试2~3件;做化学多元素分析的样品,应同时测试物理性能。必要时酌情增加某些项目和样品件数。样品质量视测试需要而定。
温石棉矿体积质量(体重)测定根据棉脉分布均匀性及纤维类型而定。横纤维型矿石以小体积质量(体重)方法采样测定,纵纤维型矿石利用测定含棉率刻槽样品测定,一般应采取大体积质量(体重)样品做对比,其规格为100cm×100cm×50cm,样品应具代表性,数量3~5件,测试体积质量(体重)的样品,应同时测定湿度。
温石棉矿含棉率测定:温石棉矿含棉率样品地表和坑道采样采用刻槽法,刻槽断面规格一般为:镁质碳酸盐岩型矿床(10~15)cm×(10~15)cm,镁质超基性岩型矿床(20~30)cm×20cm。刻槽样品长度一般为1~4m。刻槽样品的野外缩分,按切乔特公式进行,缩分系数K值一般采用0.2,如需改变K值,应经过试验。野外缩分相对误差要求不大于3%。采集刻槽样时,应保证刻槽断面规格,防止外来杂质掺入。刻槽样送实验室质量不少于50kg,样品粒度应小于15mm。岩心样品以全心法采取。同一样品,应在岩心同一实际直径、采取率基本一致及相同矿石类型的条件下采取。岩心样长度,依矿化特征及采样质量要求而定,一般为2~10m,确保送实验室样品质量不少于40kg。镁质碳酸盐岩型矿床,品位变化不大者,取样质量不少于25kg。
温石棉纤维质量检验,是从含棉率样品加工选出的成品棉中,取出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送质量检验室进行检测。样品质量根据检验要求确定。检验内容有:手选棉纤维长度及含砂量测定、石棉比表面积测定、石棉纤维湿式和快速湿式测定和-0.075mm粉尘含量测定、石棉中砂粒及未解离石棉测定、石棉水分测定等。检验项目及方法,应按照《温石棉检验方法》(GB6646.1~6646.6—86)执行。检验样品件数:凡高于边界品位者,除比表面积测定外,均应分批或分阶段抽取样品数的5%~10%进行检验;机选棉的比表面积测定,应按不同纤维级别各自检验5~10件。经过检验,加工的成品棉不符合成品棉指标时,应及时对加工设备进行检验,或对加工流程进行调整。
五、综合评价
蛇纹石石棉矿床中的蛇纹岩是制钙镁磷肥的重要原料,又可做耐火材料,某些矿区蛇纹岩中常伴生有镍、铬、钴、铂以及菱镁矿,滑石、硬玉、软玉等。应注意综合评价。某些闪石类石棉矿床中还伴生有虎睛石(硅化石棉),色彩鲜艳者可做工艺石料,亦应注意评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是采用苏联的1954年元月批准颁发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1959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委员会批准的《金属、非金属、煤矿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是我国第一个矿产储量分级分类方案。1959年的分类方案将储量分为A1、A2、B、C1、C2五个等级,按技术经济条件分为表内和表外储量两大类,依储量用途分为开采储量(A1级)、设计储量(A2、B、C1级)、远景储量(C2级)和地质储量四大类。
1965年煤炭工业部《地质工作若干技术规定》,根据地质工作阶段的研究程度,将储量划分为普查储量、详查储量、精查储量三级,在本系统内试行。
1977年国家地质总局会同建材和石油化学工业等部门,共同制定颁发了《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国家地质总局、冶金工业部联合制定了《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由国家地质总局颁发并在其所属单位试行。
1980年重新制定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由煤炭工业部颁发并在本部门试行,1986年12月上述《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经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发在全国施行。《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将资源勘探划分为找煤(初步普查)、普查(详细普查)、详查(初步勘探)和精查(详细勘探)四个阶段,并详细规定了各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和储量级别构成。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1987年10月,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发了《矿产勘查各阶段矿床技术经济评价暂行规定》。
1992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
1999年6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关于“矿床勘查类型的概念”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杜科]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7k54.com/shiga/774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杜科”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矿床勘查类型的概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矿床勘查类型的概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矿床勘查类型是...
文章不错《矿床勘查类型的概念》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