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镇较著名的地方

网上有关“马桥镇较著名的地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桥镇较著名的地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叫马桥镇的地方有好几个 你说的是哪个城市的 ?

(上海闵行区马桥镇)

万寿庵:

坐落于马桥镇东街北侧的东庵,原名“万道庵”,为宋代建造,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间整修。清嘉庆年间改称为“万寿禅院”。庵内有前、中、后三棣,每棣三间,中间有大厅供观世章菩萨。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天井内现存有古银杏大树一颗。

马桥天主堂:

清光绪三年(1875年)建位于马桥镇东街,由上海教区主教直接管辖。堂内办事人员39人,下辖分堂13所,在马桥地区有西河桥党(今联建村),交门堂(今三友村),杨家堂(今工农村),高门堂(今工农村),其他分堂分设于北桥、颛桥、塘湾等地。民国初期,马桥地区天主教徒有3000余人,解放后,马桥天主堂曾作为区、乡大礼堂,后作仓库。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正常天主教活动。

古紫藤

位于马桥镇友好村紫藤棚,距闵行江川路2公里,临靠沙港河东侧。紫藤棚原为马桥的一个乡间小镇,镇上共有20户人家,镇区中央有一条4-5公尺的街径,全长只有50-60米。在街西的路中长着一株古老的紫藤树,这株紫藤,据当地传说为隋唐时期遗留下来,也有一种说法为明代大儒董宜阳所植,距今500年。

这株紫藤的主藤一人合抱还余二三十公分,远远看去虬枝横空、亭亭如盖,柔枝纷披、悬架倒挂,宛如一架巨大的绿色绒毯飞天而下,掩映了足足半个街面,每年清明前后,新枝勃发,生机盎然。

古藤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株古紫藤曾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相传唐代文学家韩愈、明代大宗师董其昌、清代乾隆皇帝都曾到达或居住于此,乾隆皇帝的马匹还曾拴在紫藤树上,所以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拴马藤”的传说。

1989年,原上海县人民政府将古紫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市园林局将它列为上海市古树名木保护范围,2000年闵行区人民政府把改造古紫藤园作为区府实事工程,投资900万元,动迁街中20余户居民,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古紫藤园”,使这株千年古藤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将成为马桥地区耀眼的文化福地。

马桥吴会书院

马桥吴会书院创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主要创办人是顾言。顾言(1843~1914),字丹泉,世居荷巷桥镇。他自幼聪慧,办事沉稳且有胆识。年仅十六,就博览古文辞,尤喜汉书,丹黄灿然。同治十一年,年近三十的顾言说动乡绅纽世章、张庆慈,在马桥镇上的文昌阁首创了吴会书院,命题课试。两年后,纽、张两老先后去世,顾言独当一面,继续筹款添建讲堂,使书院形成规模,并认真规划课程,使其课业与上海城内著名的敬业书院相同,以利本地子弟接受近代教育思想。这一举动十分艰难,但在浦西地区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当时书院定额每年只取36人,以致令人刮目相看。顾言在这里造就了一代新人,其中包括后来的民国元老纽永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年轻有为的纽永建创办强恕学堂,增添“新学”课程,开辟上海县近代教育新风气。顾言全力支持,将吴会书院800多亩田产、2000多元钱款都移作学堂的办学经费。两年后,正式改称为强恕学校。强恕学校原址在今马桥幼儿园地界。1995年,经闵行区政府批准,原马桥中学和马桥中心小学分别复名为强恕中学和强恕小学,2002年年初两校合并现统称为马桥强恕学校。

韩仓的传说

在马桥镇西南角,靠近黄浦江,有个宅基叫韩仓,传说是八仙之一韩湘子居住过的地方。韩湘子出身在南阳,是大文学家韩愈的养子。他自小学道,法力高深,考中进士,做了官。他年老辞去官职后,全家搬到云间(即当时的松江府,今马桥镇韩仓村),造了十排九庭心的场屋,南到黄浦江,北到拖尾巴桥。传说韩家还有四件世上少见的宝贝:一是金面杖,说是能撑住太阳;二是珠砂屏风,说是将它顺手展开,天上就会有彩虹;三是小石磨,往磨眼放一粒谷,磨子推一圈,就能碾出好几担米来;四是竹龙驹,虽说是竹蔑编的,但骑上它可以一跃千里。

有一年,韩家四**要出嫁。韩湘子为了显示韩家的全面,把金面杖和小石磨作了陪嫁。娶亲那天,男家撑了一条大船来,韩家大管家对他们千叮万嘱“船行半路,千万不可翻动嫁妆。”可男家人把他的叮嘱不当回事,反而对这些嫁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嫁妆船轻飘飘地开了。船到江心,有个脚趺想看看“宝贝”,随手从斗里捏了一把谷,放进石磨眼里就是推了起来,他刚推一圈,白米就象水一样流了出来,眼睛一刹,中舱囤满了白米,再过一会,前后舱也囤满了白米。大家这才明白韩家临出门时千叮万嘱不可翻动嫁妆的原因。可是后悔已经迟了,江内一个大浪卷来,连船带人一起沉到了江底。随嫁的“宝贝”也随之一起流失了。

几年以后,有个皇妃路过韩仓,看见如此大的豪门望族,就想打听清楚是谁家官邸。她刚下马来到韩家大门前,突然,皇妃身上挂着的珍珠,都“劈劈啪啪”一颗一颗地爆碎了。她吓坏了,立刻下令回宫。回到宫中,皇帝一听这等怪事,爆怒雷霆:“这还了得!即刻与我将怪物拿来!”皇上一声令下,一大群兵将开进了韩仓。韩湘子得知,却不动声色,仍然慢悠悠地喝着茶,吩咐管家到仓库提了一斗黄豆,前去迎战。管家知道主人有“撒豆成兵”的法术,心也安了。但当他带领家将出门一看,只见门外皇家官兵黑压压的一片,看得见龙头,望不见龙尾。一看这阵势,心里一慌,将一斗黄豆随手往地上一倒,回头拔腿就跑。结果,满地的黄豆一粒也没有变成兵,而官兵却趁势大举进攻,把韩家团团围困。韩湘子见法术失灵,只得带上珠砂屏风,骑上竹龙驹,腾云驾雾上天走了。韩家就此败落。

后来,人们看见天上的彩虹,就讲那是韩湘子在翻看珠砂屏;看见天上飞过流星,就讲是韩湘子骑着竹龙驹在天上巡游呢!

寺庙和教堂

万寿庵:坐落于马桥镇东街北侧的东庵,原名“万道庵”,为宋代建造,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间整修。清嘉庆年间改称为“万寿禅院”。庵内有前、中、后三棣,每棣三间,中间有大厅供观世章菩萨。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善男信女前往进香者络绎不绝。天井内现存有古银杏大树一颗。

马桥天主堂:清光绪三年(1875年)建位于马桥镇东街,由上海教区主教直接管辖。堂内办事人员39人,下辖分堂13所,在马桥地区有西河桥党(今联建村),交门堂(今三友村),杨家堂(今工农村),高门堂(今工农村),其他分堂分设于北桥、颛桥、塘湾等地。民国初期,马桥地区天主教徒有3000余人,解放后,马桥天主堂曾作为区、乡大礼堂,后作仓库。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正常天主教活动。

第一层为明清时代遗存,第二层为唐宋时代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代遗存,第四层为商周时代遗存,第五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再下层即是古冈身,它距现在的地面180厘米。考古学界对该遗址第四层和第五层的文化遗存尤为重视,即在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上,发现有特殊的遗存。1982年在杭州举行中国考古学年会时,专家们一致将这类承良渚文化、戚家墩文化距今3000年上下的文化遗存定名为“马桥文化”。同时期的遗存,还在如今的松江广富林、金山亭林等地区有所发现。这些地区均在古冈身之上。马桥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上海的古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桥文化”是太湖地区一个典型的文化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截止2017年年底,上海市闵行区共有9个镇,分别是:莘庄镇、七宝镇、浦江镇、梅陇镇、虹桥镇、马桥镇、吴泾镇、华漕镇、颛桥镇

扩展资料

闵行区隶属于上海市,位于上海市中部,形似一把“钥匙”,东与徐汇区、浦东新区相接;南靠黄浦江与奉贤区相望;西与松江区、青浦区接壤;北与长宁区、嘉定区毗邻,中心位置地理坐标:北纬31°5′,东经121°25′;总面积372.56平方千米。

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上海县和原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以原上海县和闵行区的行政区域为新闵行区的行政区域。

闵行区所辖地区历史上属上海县。上海县的历史根据马桥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设上海县。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始有敏行之称,正德七年(1512年)始称闵行。民国七年(1918年),上海县属江苏省。抗日战争上海沦陷时期,上海县地区隶属于伪上海特别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县复原。

1949年5月15日,上海县解放,先后属苏南区、江苏省。

1958年1月,划属上海市。

1959年12月,以原上海县闵行镇和吴泾地区设立原闵行区。

1964年6月,原闵行区撤销并入徐汇区,并改为闵行、吴泾两个街道。

1981年2月,重新恢复原闵行区。

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同时撤销原闵行区、上海县,合并成为新的闵行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闵行区

关于“马桥镇较著名的地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刚英]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7k54.com/shiga/5398.html

(35)
刚英的头像刚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刚英的头像
    刚英 2025年08月31日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刚英”

  • 刚英
    刚英 2025年08月3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马桥镇较著名的地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桥镇较著名的地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叫马桥镇的地方...

  • 刚英
    用户083103 2025年08月31日

    文章不错《马桥镇较著名的地方》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