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日本战国的所有有名的人比三国时期的有名的人多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日本战国的所有有名的人比三国时期的有名的人多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陈寿三国志、包括演义都里以只史以本的,能见诸于史的人物自然都是了不起的。史书记载的人物约有400左右,演义则有千人之多。除掉龙套,人物大致相等,基中有能力的保守估计约250人(其实能史上留名的都是有能力的人,嘻嘻)。
至于日本战国,首先当时日本约有2000万人口,与战乱的三国时代1200万人口(战乱人口损失严重,后期记载蜀国人口100万左右,吴国250万左右,魏国400万左右,加上黑户和门阀私户,估计也就1200万左右),以上看人口基数不如,同等的精英比例也就不如了。
其次是教育程度,三国中世门大族的子弟才有机会读书,多集中于中原。僻远的蜀地的教育就不行,所以才有蜀国后期无人的说法。相比下,日本战国是三国时代的千年之后,其文化总水平是要超过古三国的。不过当时日本的受教育程度也不高,搞教育基本就是所谓的学问僧,上级武士才有机会学习的,乡下武士和平民就可怜了。相对来讲成长为能人的机会就低的多。抑且当时日本的文化发展程度也不高,本州中部以外就是乡下,那些地方的藩馆(正式学校)多数到了江户时代中后期才有。以上看的三国和战国是大致相等的,不过武士都是学习文武两道、和汉两学的,这点是要胜过三国的。
再者,日本是没有官方史书,现在所谓的历史都是各大名家的军记,文人笔记,逸话,甚至江户小说之流,其可信性太低,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了。但也正因为这样,其记载的详细程度大大超过三国史书,里面记载的人物数足有三国史书十倍以上,所谓的名将就大大多过三国了。
最后,能人的标准也不一样,偌小日本战国分66国,一国就又分数郡,一郡又有N乡,一乡里武名高的就是名将了,想想都可怕,像张鲁这样雄据汉中二十年的在战国恐怕都是全能力80加的名将,而单骑定荆州,据天下六分之一地的刘表就堪比北条氏康了…另外作为大名能力渣渣的今川氏真、土岐赖艺等却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是日本的艺术家。这样的人算能人吗?古田重然这样茶道大匠,本因坊这样围棋宗师算吗?
另外游戏不能算事实啊,把历史人物能力等于数字可不行,就拿信长野望游戏说里面有1600加人物,三国志12就有600加人物,楼主就可以认为战国能人多,当然错了,游戏要考虑游戏性,平衡性,简单说三国志里城少,信野里城多,对应武将就多了…光荣游戏里太阁立志和信野里的人数数据对比就是打自己脸,所以战国里记载的名人比三国多,但真实能力怕是比不上中国的,
说了这么多楼主有答案了吧,纯手打就,累死我了,顺便鄙视下楼下说丰臣秀吉侵朝被大明虐的复制党,大明打败了日本,却国力大损,辽东满狗从此蠢蠢欲动,国内农民起义峰起,只能是两败俱伤啊!
以上,望楼主采纳。
日本战国历史之骑兵
1. 日本战国战争常识
日本战国战争常识 1.求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史
幕 府 12世纪末至19世纪日本武家政治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该词出自汉语,意为将军出征时的帐幕。日本历史上曾有镰仓幕府(源氏幕府)、室町幕府(足利幕府)和江户幕府(德川幕府)。10世纪以后,公地、公民制解体,皇权式微,社会动乱,武士阶层随之崛起。1185年,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武士集团相争,前者胜,控制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于镰仓置幕府,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始,天皇形同虚设。1333年,镰仓幕府亡,政权复归皇室。1335,足利尊氏弟兄起兵镰仓,1336年,两度攻入京都,废后醍醐天皇,立光明天皇,设幕府于京都。1338年,北朝天皇授足利尊氏征夷大将军称号;1378年,第三代将军于京都室町街建新幕府,故名室町幕府。1573年,室町幕府亡。1600年,德川家康于关原(今岐阜县)之役击败反对派大名联军,权势日重;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于江户(今东京)建幕府。1867年,将军德川庆喜被迫还政天皇。1868年1月,天皇 *** 军大败幕府军。4月,江户和平移交给 *** 军,幕府领地大部被没收。德川幕府亡。幕府历史至此结束。
参考资料:
2.日本战国历史中著名的战争
A 河越夜战
北条氏康(8000)VS关东领管(8万)——关东军大败,关东领管死于乱军之中
B 严岛合战
毛利元就(4000)VS陶晴贤(3万)——全歼陶军
C 桶狭间合战
织田信长(2000)VS今川义元(2万5000)——侥幸斩杀主将,今川军溃散
D 手取川合战
上杉谦信(3万5000)VS柴田胜家(5万)——歼敌数千,柴田军溃散
E 人取桥合战
伊达政宗(1万5000)VS陆奥联军(3万)——联军内部生乱而自退,伊达从后追击,击溃之
F 小牧·长久手合战
德川家康(1万5000)VS丰臣秀吉(10万)——德川歼灭秀吉突袭部队2万人,逼迫秀吉议和
G 关原合战
东军(约6万)VS西军(约10万)——西军大败,彻底崩溃
3.日本战国史,一个小细节
叫郭盛。
相传,在源氏阵中,有一猛将名为熊谷直实,大战前的夜晚,他突然听到敌阵中响起一阵优美的笛声,凝神细听后不禁拍案叫绝:“不想平氏阵中有如此风雅之人,大战将发,坦然吹笛,而笛声清澈动人,没有丝毫浑浊紊乱的迹象。” 到了第二天大战爆发,因为源义经率数十骑冲下悬崖,杀入平氏阵中,导致平家武士士气低落,纷纷跃到海里,向停靠在海边的战船逃去。
熊谷直实策马追赶,远远看到海中有一骑武士,装束华丽,料想是名大将,于是高喊:“临阵脱逃,不感到羞耻吧?何不回头与我对战!”那武士闻言,果然驳马回到岸上,舞刀来战,但却被熊谷直实轻易地就击落马下。 直实跳下马去,按住败将,正想割取对方首级,但等掀开头盔,却发觉对方只是个少年而已,相貌极其秀丽,稚气未脱。
直实不忍下手,喝问姓名,对方却回答说:“你砍了我的首级回去,自会有人认识。”直实想道:“此人年龄仿佛我子小次郎,小次郎若受轻伤,我心中定会难受,假如杀了这孩子,他父母该会如何悲伤呀!反正杀此一人,该败的仗也胜不了,该胜的仗也败不了,不如放他去吧。”
可是就这么一耽搁,回头望去,己方兵马已然汹涌而至。直实含泪说道:“本想饶你性命,可是我军业已杀到,你肯定会死在他人手中,不如还是由我来杀你,以后给你祭祀供奉吧。”
虽然割下少年首级,自己却忍不住哀伤哭泣。检查尸体的时候,发现少年腰间挂着一个锦囊,内盛一支笛子,就想莫非昨晚吹笛的就是他吗?——“想我东国军兵数万,阵中带着笛子的一个都没有,这少年确是个风雅之人呀,实在可怜。”
事后才知道,这少年乃是修理大夫平经盛之子,名叫敦盛,年仅十七岁。而那笛子,据说是因为其祖父忠盛擅长吹笛,得鸟羽天皇御赐的,名为“小枝”。
少年俊彦,顷刻化作离魂,果然人事无常,宛如幻梦,生老病死,痛苦实多。熊谷直实想到这些,不禁万念俱灰,从此落发出家去也,法号莲生。
从此,敦盛殉难,熊谷出家之事,就传为民间凄绝的故事,到处传唱。日本人甚至将一种兰花也命名为“敦盛草”,称之为“梦幻中的梦幻之花”。
恩,大概就是这样,我费了老大工夫才查到。 大大可不可以加点分啊?(厚脸皮)。
4.日本战国时期十大战役
应仁之乱---战国时代的开端川中岛合战(五次)---龙(上杉谦信)与虎(武田信玄)的决斗桶狭间合战---织田信长奇袭今川义元,霸业开始姊川合战---织田灭朝仓浅井,奠定霸业三方原之战---武田信玄击败德川家康,信玄归途病死长筱之战---织田德川联军大败武田家,武田家由此衰落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反叛信长,霸王殒命山崎合战---羽柴秀吉攻灭明智光秀,获得霸业继承人资格贱岳合战---羽柴秀吉攻灭柴田胜家,完全掌控原织田家霸权小牧山长久手合战---羽柴秀吉击败德川家康,奠定霸业小田原笼城战---关东大名北条氏灭,德川家康转封关东文禄、庆长之役---历时七年,明军胜日军,秀吉攻占大陆妄想破灭,挂了关原合战---东军(德川势)击败西军(石田势),日本历史由此逆转,德川家康开始掌控日本大局,战国时代走向终结。
大阪冬、夏之战---德川彻底击败丰臣氏残余势力,德川幕府二百余年太平开始。战国时代完全结束。
5.介绍一下日本战国时期
日本战国时期,通常是指自“应仁之乱”(1467年)到“大阪夏之役”(1616年),近一百五十年的混战。
期间,又可以分成“应仁之乱”-“大内家内乱”(1551年)-“小田原征伐”(1582年)-“大阪夏之役”三个时期。而最精彩的,就是中期“大内家内乱”到“小田原征伐”,加上后期的“关原之战”和“大阪战役”。
(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我觉得这样划分比较利于快速理解。而具体到某个时期,则可以分地区以主要人物为线索。
只要了解那一两个人物,其他的人物也就会围绕着他展开。这一两个人物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哪怕从来没有看过日本战国文章,也会听到的名字。
如织田信长,武田信玄,德川家康等等, 要了解日本战国,最好不要用中国的混战事情来套,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太具备可比性,甚至会很难摆脱一些思维方式的困扰,得出一些不太正确的结论。) 日本战国时期,大大小小分成六十四国,这就是领地。
每个领地的领主称为守护,例如武田信玄就是甲斐守护。因为这些都是从日本神话时期就传下来的,所以严格来说,守护都是天皇册封的。
但日本从未真正地统一过,天皇的权力也没有那么大,后来幕府就行使这个权力。很多地区在守护意外死亡或者无后,出现权力真空,最有实力的武将接管,他们就被称为守护代,有实权但缺乏正式头衔。
如上衫谦信的父亲和哥哥,就是越后守护代,直到后来谦信接受册封。某些地区为了方便管理,增设探题一职,如九州探题。
探题其实就是几个国的守护,当然比守护更高一级。再往上就是管领级别,只有两个,一个是管领,统管京畿的山城,近江等几国。
另一个就是后来让上衫谦信闻名的关东管领,负责关东八国。征夷大将军是大家熟悉的,也称幕府将军,日本实际上的统治者。
领地一般不按面积比较,而是石高,即每年收获的稻米数量,以石(一百斤)为单位。一般石高超过一万石的武将称为大名,因为这时他可以支付家臣的俸禄和一支约一百三十人的军队。
日本的军队组成比较复杂,通常来说是由旗本武士(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武士)和普通士兵组成。旗本武士不需要生产劳动,每天就是练习武艺备战。
普通士兵通常是在非农忙时节召集打战,到春耕或秋收时回家。因为大名通常有几个倚靠的家臣,这些武将有权利再招收自己的家臣,所以是一个树枝式的构成。
最后说一下幕府职位和官位的区别。官位是由天皇授予的,自日本神话时代开始,所有的人都是服侍天皇的,天皇按级别区分他们,学习中国的制度,于是有了官位,例如正一位关白,从一位太政大臣等。
官职不可以继承,必须由朝廷册封。所以各地大名经常捐钱捐物,换取一个很低的官职。
因为即使很低,也代表着高贵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丰臣秀吉以前,即使是幕府将军,也只有正三位的官职,这是因为武士是天皇侍从的侍从,所以虽有实权,但地位并不高。
担任最高官位正一位关白的,则是五摄家(一条、二条、九条、近卫、鹰司)。还有一些旁支如三条,地位也很高。
日本人开始是没有姓的,但后来受中国影响,开始取姓氏。所以日本,只有天皇是没有姓的。
而担任高位的人,他们的姓是天皇赐予的,才有了名门和平民之分。到现在中国已经消失了的这两个词,在日本还是经常出现的,如日剧《花样男子》里面。
最早的名门就是“源,平,藤,橘”,后来所说的名门也都是他们的后裔,根据实际的领地等原因改姓了,如武田信玄的武田氏,就是源氏的后裔。 丰臣秀吉其实是名门与平民制度的最大受害者,因为出身平民,所以即使得到天下,也因其出生而遭鄙视。
他只能靠讨好天皇来改变地位,最后天皇赐予他“丰臣”之姓,才可以担任正一品的关白之职。但缺乏名门血统,使他无法担任征夷大将军的职务。
如前文所说,官位不能继承,所以后来的丰臣政权始终没能顺利交接,尤其是关原之战后德川家康被封为将军,使得两家的地位非常矛盾,导致丰臣家的灭亡。个人认为这也是日本和中国最大的不同之处,日本再强势的人,也不能推翻天皇,而中国,最高位的人是经常变动的。
以上是我觉得一些了解日本战国的基本常识,那些特别的名词如“寝返”“合战”等以后看到就知道了,也就是显得更专业一些,没什么特别的。
呃 骑兵我想应该还是有的 无论怎样的国家 冷兵器时代的骑兵优势是很明显的 机动力和冲击力我想是个懂的军事的人应该都理解的 至于日本战国时期的骑兵 武田家确实拥有相当的马 不过那属于山地马种 矮小且速度慢 所以武田并不是以大规模的集团骑兵冲锋取胜的 武田的赤备队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大部分的骑马步兵和少部分以奥州地区所产的高头马装备起来的冲锋骑兵组成的吧 毕竟那个时代日本大部分战争都是千人规模的(其实上万人不是不可能 只不过那上万人里面真正能打的武士不多 大部分是足轻甚至农兵 其战斗力嘛 胜利了加强欢呼声 失败了拖住敌人追赶武士的脚步而已吧)一支百人骑兵队就足以掀起不小的风浪了 而且骑兵不是用来防守的而是用来进攻的 而且骑兵最忌讳的就是原地停住 所以在身着重甲(日本重甲大家都懂得 请不要用欧洲罐头来说事)的情况下不停地进行切割才是正确的做法 对于日本那种军队组成方式已经足够了 冲锋打乱敌军阵型 同时骑兵在冲锋时重点打击指挥足轻的武士造成混乱就已经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了 骑兵步兵硬碰硬(请注意是骑兵不是骑马步兵)的话请停止在游戏中就好 骑兵的优势从来就不是硬碰和攻坚 顺便补充一句我不是学者只是个爱好者 有不同意见的请轻轻放过
关于“日本战国的所有有名的人比三国时期的有名的人多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月月鸟飞]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7k54.com/shiga/536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月月鸟飞”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日本战国的所有有名的人比三国时期的有名的人多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日本战国的所有有名的人比三国时期的有名的人多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
文章不错《日本战国的所有有名的人比三国时期的有名的人多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