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

网上有关“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

1、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 *** 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 *** 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 *** 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此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2、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

3、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

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该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4、前期综述(1840-1919年),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该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5、此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止,共约80年间的历史。

据教材内容的种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严谨的知识体系,既能体现出这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客观规律,又能涵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

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 *** 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人民,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尖锐,对外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

虽说在鸦片战争中,清 *** 是民族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落后及战争中的妥协投降政策,战争的结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外来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取得了大量的 *** ,中国的门户被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 *** ;"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其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

6、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对既取得的侵华权益不能满足,力图全面扩大侵华,并趁清 *** 处于内战的窘境,以"修约"不成制造借口而发动,英法是主凶,美国是帮凶,俄是既追随英法又单独作案的凶犯。

中国又丧失了许多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7、由上可知,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主要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到六十年代又呈现出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但鸦片战争并未解决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由于时代,尤其是阶级的局限而最终失败,但有着极重大的意义且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与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时代特点(社会性质决定),这是以前农民战争所不曾有过的,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一、理论依据

1、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史学界由来已久。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曾经在《50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中,从现代化的视角把近代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三个层面。

一是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经世致用论和自强运动即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起步;二是从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即制度层面现代化的变革;三是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变革。

2、20世纪70年代末起,由于国家确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现代化事业成为国家和人民共同关注和进行的主要事业,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主张再次提了出来。

3、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中国近代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个话题很快进入了中国近代史前辈研究者的笔下。

199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纪念建所40周年,举办了以"近代中国与世界"为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4、1949年, *** 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第二步,第三步是什么,那就是解决近代化问题了。"

5、胡绳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作过些什么努力,经历过怎样的过程,遇到过什么艰难,有过什么分歧、什么争论,这些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题目。

以此为主题来叙述中国近代历史显然是很有意义的。"

6、许多学者明确主张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或基本线索。

他们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还涵盖了像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发展,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多角度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化。

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1840年,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最早认识到中国落后状况的有识之士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服饰基本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价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第三,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的倾向.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么,不穿什么是个人行为,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把个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视为个体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力.个性解放的呼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生活欲望,在穿着打扮上追新求异,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真正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服装的变化得风气之先,敏感地表现了文化气候的走向.

从“食”的方面来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受到自然环境、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性.中国的饮食种类丰富,特点明显,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作物种类导致地区性差异明显,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肉类为主.北京作为都城,除了宫廷菜以外,各大菜系涌入京城,特别是鲁菜几乎成为京菜的代表,八大楼以及具有北京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等老店享誉京城.此外,种类繁多、口味丰富的各色小吃更是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依然受到民众的喜爱.鸦片战争后西式餐饮成为大城市的消费时尚.西式餐馆出现,西式点心、饮料、糖果也为大众接受,如上海等城市中,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一品香”,西餐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

从“住”的方面来说.中国南北方的民居结合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江南的民居等.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一些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馆、领事馆、洋行、货栈、银行、近代工厂等也纷纷出现,相应出现了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各式洋房,供外国人居住.一些官员和富商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电灯照明在城市中出现,房屋格局、生活设施、装饰风格都有了很大变化.上海、广州、青岛成为中国近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教材选用了北京传统四合院和新建洋楼的照片,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感受居住条件的变化.也可以进一步探讨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深层原因,如四合院体现出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秩序,长幼有序的传统道德观念,富贵吉祥的人生理想境界,安详恬淡的日常生活情趣,由此感受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从“风俗”的方面来说.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中国积弱由于民智未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社会中的陈规陋习,鸦片、缠足即为两大现象.近代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改革婚姻制度.随着辛亥革命的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把断发易服作为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文明的直接斗争.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断发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出“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妇女缠足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具体体现,妇女处于对男子的从属和依附地位,缠足大小成为男子品评女性美的一种畸形尺度,不仅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而且成为文人笔下描绘和宣扬的对象,这种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反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特征.而主张断发反对缠足这种纯粹的个人行为,在中国反对封建的进程中成为思想启蒙的先声.

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旧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处于落后、封建的状态.

高中历史必修二各章框架图汇总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 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60多年, 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 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从整个中 国历史的角度定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变化,有利于通过纵向对比,总结变 化的特点,了解变化的原因。 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 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 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 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 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中国近 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 响,相互推动。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 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近代化的大 背景之下,便于认识它发生的必然性 和发展趋势。 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 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 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 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对 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 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 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 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 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 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 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 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 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改革开放 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 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 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 差距越来越小。

历史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历史必修二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历史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提示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来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据此,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致可分这样几个阶段: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开放的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加上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突出特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过程,也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的过程,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利害交织的影响。一方面,一定意义上,改造了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的状况,有利于改变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的改变,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盲目“崇洋”、超前消费的奢靡风气和拜金主义等消极影响。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民众生活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

(3)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知识结构本单元知识结构略

历史必修二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历史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历史必修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历史必修二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关于“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由丹丹]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7k54.com/shiga/12939.html

(24)
由丹丹的头像由丹丹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由丹丹的头像
    由丹丹 2025年09月25日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由丹丹”

  • 由丹丹
    由丹丹 2025年09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近...

  • 由丹丹
    用户092506 2025年09月25日

    文章不错《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