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唐朝皇子李恪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唐朝皇子李恪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6、“显贵”的后代们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恪后来被追封为郁林王,实际上是从一品的郡王,长子李千里被封为从三品的郁林县侯。武则天的时候,李唐宗室诸王中德高望重的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只有李千里因为无才无德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又多次进献吉祥的物品才得以免于祸患。李唐宗室复辟后,李千里进封成王,与自己的儿子李禧跟随节愍太子起兵结果兵败被杀,等到睿宗即位后,睿宗虽然称其“保国安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又表示“永言沦没,良深痛悼”,结果也只是官复原职,既无追赠亦无改葬。
次子李玮早卒。唐中宗初年追封为朗陵王,他的儿子李袨过继给了李恪的胞弟蜀王李愔,官至从四品上的秘书少监,唐玄宗的时候爵位改成了郡王,不过从礼法上来说,这支已经与李恪无关了。
三子李琨,《旧唐书》上说的很清楚,唐玄宗的时候因为占了儿子李祎的光,被追赠了个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并被追封为了吴王。所以显然李琨能够被追封为吴王,与自己的父亲郁林郡王李恪没有半点关系,完全是自己儿子的功劳。而且李琨被追封后没有改葬,也没有因为追赠而补发俸禄。对照一下同辈李治的嫡子们,不是皇帝就被追封皇帝,不能追封为皇帝的即使被废后仍追封为太子;再比较开元同期,李隆基兄弟除早夭的为亲王,其余的不是被追封为皇帝就是太子。再想想李琨的幼子李祗早在唐中宗的时候就继承了吴王这个封号,就知道李琨追封的这个“吴王”究竟能有什么分量与荣誉了。
李琨的幼子李祗继承了这一脉,李祗是经过几次升迁才做到了从三品的陈留太守,而他的儿子李巘先是凭借门荫补了个五品官,后来继承了嗣吴王的爵位。《新唐书》中说李巘死的时候被追赠了太子少保,但因其“历官清白,居室不能庇风雨。收恤甥侄,慈爱过人,家无留储”,所以最后还是“公卿合赙乃克葬”。这点就不太能理解了,为什么李巘本身是从一品的爵位,死后又被追赠了从二品的官职,然而朝廷却没赏赐任何丧葬钱物,甚至需要同事们凑份子才能顺利安葬呢?
四子李璄,唐中宗的时候被封为归政郡王,因为其兄李千里参与了节愍太子起兵一事,所以连坐被贬为南州司马。最后卒于任上。
至于李琨的长子李祎,因为过继给了江王李嚣,所以从礼法上也排除在了李恪这一脉之外。不过既然《旧唐书》中郑重其事地声称李琨得以追封吴王是因为李祎的“显贵”,还说李祎的三个儿子“皆至达官,别有传”,那我们就来看看李祎这一脉究竟显贵到何种程度。
李祎本来是继承了江王的爵位,但最后还是降了一等爵变成了信安郡王。不过李祎在唐玄宗的时候可谓是官运亨通,虽然他立下最大的军功时候,算起来已是60多岁的年逾花甲年近古稀之龄了。不过史书上对吴王李恪这一脉特别的有好感,所以虽然他的两个儿子都因为他的军功得以封官,他自己也加封了从一品的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又兼任支度使、营田使等官职,但史官仍要为其感慨一句“其赏不厚,甚为当时所叹。”等到天宝元年李祎成为太子少师,旋即就退休了;再等到第二年升为太子太师时,委任书刚下,李祎就病死了。根据《旧唐书》的记录来看,虽然史官记载唐玄宗听说李祎死后痛惜了很久,但李祎作为从一品的大官却连个谥号都没上,丧葬规模如何更是不得而知,而太子李亨对他的老师更是一点表示也没有。
由此可以参考一下李治是如何对待李绩的,加封李绩为太子太师时还特地增加他的实封共一千一百户;李绩生病的时候,李治和太子送药给他服用;李绩死后,李治为他辍朝七日,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曰贞武;最后风光陪葬昭陵的时候,李治更是“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皇太子亦从驾临送,哀恸悲感左右。”
再来看看史官专门为之单独成传的李祎三子。
《旧唐书》说李峘是以郡王子例封为国公的,唐玄宗在成都的时候健儿郭千仞趁夜谋乱,李峘等人带兵平定,却只加授了正三品的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而李岘以门荫入仕,经过“累”迁才做到正六品下的畿县令,不过按照“一品子正七品上”的规定来看,可以反证其父李祎的“显贵”了。然而就在长孙无忌被黜自尽后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他的嫡孙长孙延就已经捞到了正五品以上的京官。而李岘后来因为“匡翊肃宗”有功,得封国公。李峄则是最后官至从三品的蜀州刺史,史官称这一门显贵的三兄弟为“荣耀冠时”(不知道同祖同辈的李巘被同僚凑份子下葬的时候这三位在哪里)。
这三兄弟中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李岘,史官称其“少有吏干”“为政得人心”。然而正是在李岘身为京兆府尹的时候,杨贵妃的族人横行长安,李岘不仅对此束手无策,还被杨国忠找了个借口贬出了京城。直到唐肃宗上台后,才重新重用了他,最后更是“与吕諲、李揆、第五琦同拜相”,又因为李岘“位望稍高,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位望“低”的第五琦不服:作为税法改革家,咱只受制于皇上)。结果“专权”的李岘“为中官所挤”,遭到李辅国的排挤,成为唐朝首位屈居于阉官之下的知名宰辅。
就史书中的记录而言,李恪的子孙后代看上去都是相当显贵的,不是嗣吴王就是官至正五品以上。然而无论是李恪的嫡系李祗一脉,还是出继江王的李祎一脉,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乃至以后的各代唐朝皇帝,却都不曾将本就葬在长安的李恪之墓陪葬昭陵,这又是何因?而反观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出仕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就亲自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愍王,以及褒赠了李适之的父亲伯父哥哥等好几个人。《旧唐书》中有言:“数丧同至京师,葬礼甚盛,仍刊石于坟所。”
而且相当令人玩味的一点是,李恪的儿子李璄,孙子李祗,曾孙李岘、李峄、李巘都曾做过宗正卿一职。
宗正卿职责何在?
简单点说就是掌管皇族资料的。所以聪明的你明白了吗,为什么史书中说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而我们后人读起来只觉得相当的空虚,因为根本找不到相关的史料可以证明李恪究竟有什么文才和武才的,原来原因就在于此。
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有关李恪的资料被人篡改过了,如今看来的确是非常之有可能是被人篡改过了。不过可不是什么“胜利者的史书”,而是身为掌管皇族资料的宗正卿可比所谓的“胜利者”们更有实质的权力,他们要是将这些皇族的资料不动声色地修改一下,就算是皇帝也发现不了。
所以别的皇子亲王有名望有才能有吏干,都是有实实在在的事迹作支撑的,唯独李恪这里就只有非常浮夸的赞美之辞而已。而李恪的后人们之所以只添了些溢美之辞却没有增加更多的事迹让李恪的生平看上去更完善一些,想来一是因为李恪真的没什么事迹可以大书特书的,二来也是不敢随意乱编事迹添上去,因为多方一印证就有可能出现纰漏。所以最多也只是夸上几句,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反正读者也不可能穿越回去,就算是有所猜测也无法证明了。
而且李恪的后代历任宗正卿的时候已是中晚唐,联想一下五代十国因为战乱,李唐嫡系的资料散佚不少,唯独李恪这一脉的信息却能保存得如此“详实”。其中究竟有多少猫腻,呵呵,自己思索去吧。
西凉太祖李恪简介李恪和李广将军是什么关系?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和魏王李泰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贤能的,李世民曾打算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毛主席曾经评价李恪为“英物”,为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而感到惋惜。李恪之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李恪(?——821)唐朝人,唐宪宗第五子,封建王。根据《新五代史》的记载,五代时南唐三主尊其为宗,追封“定宗孝静皇帝”,与《资治通鉴》记载有冲突。
建王恪,本名审,宪宗第十子也。元和元年八月,淄青节度李师古卒,其弟师道擅领军务,以邀符节。朝廷方兴讨罚之师,不欲分兵两地,乃封审为建王。间一日,授开府仪同三司、郓州大都督,充平卢军淄青等州节度营田观察处置、陆运海运、押新罗渤海两蕃等使,而以师道为节度留后。不出阁。七年,改今名。长庆元年薨。——《旧唐书》
建王恪,元和元年始封。时淄青节度使李师古死,其弟师道丐符节,故诏恪为郓州大都督、平卢军淄青等州节度大使,以师道为留后,然不出合。长庆元年薨,无嗣。——《新唐书》
中国四大姓之一的李乾孙赵,似乎也是人才辈出,包括道教创始人李二,李广,费将军,唐代最伟大的才子李白,李清照等等。李氏家族的后裔一直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李恪无疑继承了李氏家族优秀的基因和血统。作为一国之君,他不仅善于带兵治国,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李恪,陇西季承人,西汉将军李广第十六孙,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创始人。李恪出身不错,因为祖上几代都在河西为官,所以被称为河西名门望族。我从小在一个大家庭中长大,所以我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年轻,好学,涉猎经史,野心勃勃。年轻的时候,他极其聪明,尤其擅长文学,加上性格沉稳,气度不凡,受到周围人的高度重视和称赞。李克家是一个世代相传的大家庭。他的曾祖父李咏和曾祖父李柔都是晋朝的官员,所以李恪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官二代。
李克长一点的时候,对兵法产生了兴趣,每天研究《孙子兵法》,为他后来建立政权打下了基础。隆安元年三月,侯亮建康太守、京兆任端烨自称凉州牧,建立北凉政权。李恪和同父异母的哥哥一起为段野效力。敦煌太守蒙敏死后,李恪因其品行被极力推荐为他的继承人。对此,李恪担任宁朔将军、敦煌太守,成为段爷的附庸。
眼看着李恪的仕途越来越顺利,有人厌倦了出轨,而这个出轨的人竟然是李恪的好兄弟索斯。当年与李恪交情颇深,成了知心朋友,如今却在段爷面前说李恪的错,企图博取段爷的欢心。索斯当着段爷的面说,李恪出身不凡,既有才华,在军中威望也很高。国王一定要注意Lumei.com,不要让李恪跑到你头上。段烨听说后,要求索斯接替李恪担任敦煌太守。索斯立刻带领五百骑兵去敦煌,那里离城很远,所以索斯让李恪去接他。李恪怀疑有诈,于是派宋克先去拜访索斯,先稳住索斯,询问虚实。当宋克回来时,他告诉李恪,索斯态度倨傲,兵力不多,应该很容易被打败。
索斯逃走后,李恪立即上书请求处死他。正巧朝野辅佐国的大将军城巨渠也对索斯恨之入骨,上书要求罢免。迫于形势,我们不得不杀了索斯来平息事态。今年的冬天特别冷,在这个冬天,段业的北方凉意被菊曲梦勋带走了。安四年,北梁金昌巡抚唐尧反叛北梁,向敦煌、酒泉等六郡发兵,推举李恪为状元将军,沙州刺史,梁公,兼敦煌巡抚。李恪乘势建立西凉政权。
李克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的人。他建立西凉政权后,鉴于境内战事众多,地广人稀,急需补充人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实行仁政,深得民心。我前面说过,李克在文学方面造诣很深。建国后,他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和学者。当时,许多学者和名人,如历史学家闫妍和儒家学者宋瑶,都转向他,形成了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的繁荣时期。
即便如此,西凉也是众多政权中实力较弱的一个国家。李恪从敦煌太守一跃成为当时的皇帝。要不是吕光死后的混乱,要不是屈孟勋和段爷建立的北凉,要不是鲜卑秃子建立的南凉,要不是段爷和屈孟勋互不信任,李恪根本没机会称王。但历史就是这样,看似偶然的事情却是必然的。在与其他政权争夺的过程中,西凉由于实力较弱,不得不依靠南凉共同对付北凉。再加上李恪是汉人,接触正统的东晋政权并归顺也无可厚非。虽然建国以来西凉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但在李恪的治理下,西凉有了一定的发展,国家也相对稳定。李恪于艺兮十三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之后,他的次子李信继位。历经两代君王,西凉国在风雨二十一年后退出历史舞台。
众所周知,李克是一个世代闻名的家族。那么,李恪和三国的李广、李珏将军有什么关系吗?我们知道,李珏是三国时期西凉的一个军阀,李珏自称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代。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创建者李恪,也自称西汉大将军李广之后。这两个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是西凉的李,自称是李广的后代。据推测,他们可能是同一宗族,但李恪和李珏没有直接的关系。
关于“唐朝皇子李恪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之彤]投稿,不代表拾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7k54.com/shiga/1238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拾光号的签约作者“之彤”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唐朝皇子李恪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唐朝皇子李恪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6、“显贵”的...
文章不错《唐朝皇子李恪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